【粉丝运营】 怎样维护你的粉丝,才能创造持续转化?
来,先给个定义,什么是粉丝?
买过你图书的人,算不算粉丝?
抖音关注你的人,算不算粉丝?
微博关注你的人,算不算粉丝?
公号关注你的人,算不算粉丝?
朋友圈加你的人,算不算粉丝?
微信群里面的人,算不算粉丝?
严格来说,这些用今天的时髦术语,不叫粉丝,叫私域流量池。
私域流量池是:
在各个平台上能够持续关注到你的人
但是他们关注你的频率,认可程度,互动活跃度,以及后续转化为付费用户的比例,都是不一样的。
在各个平台上的人,特别是没有关注你的人,就构成了所谓的公域流量池。
做粉丝持续转化第一步,是让平台的公域粉丝进入到你的个人私域流量池,然后从你的私域流量池激活你的粉丝,从外围粉丝圈进入核心粉丝圈,最终转化成付费用户,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漏斗模型。
公域流量:比如你坚持用微博发布好内容,吸引粉丝关注,点赞,评论,转化,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坚持输出好内容的号。——这种就是内容激活
私域流量:每隔一段时间,定期搞活动+定向付费广告推送活动给自己的粉丝,激活粉丝,引发他们到微博互动,甚至是购买产品。——这种是活动激活
核心粉丝群:让满足某些门槛的粉丝加入“秋叶书友会”微信小群,在小群提供每月答疑,每天评论留言抽奖,快闪分享等活动。——这种是服务激活
付费用户群:提供更多满足他们个性化需要的产品和服务,让产品得到大家喜爱,主动购买。——这种是产品激活
复购用户群:组织复购用户建群,提供各种额外的福利,让群内除了买买买,还创造互相认同的文化,从而愿意留下来购买。——这种是社群激活
合作伙伴群:对于经常复购,认可产品又有能量的用户,要考虑让他们从消费者身份变成合作者身份,帮助自己产品做大销量。——这种是利益激活
所以问题不是要不要激活和运营,是如何激活和运营,这里总结了关于流量转化模型,希望可以启发大家结合自己的模式去设计。
以“秋叶书友会”为例,我们怎样看这个流程转化过程呢?
还是用图说话。
流量池其实是重叠的,一方面是漏斗依次转化,另一方面是势能定向引爆,要反向设计,从合作伙伴群向公域流量的流量扩散模式。
比如引导铁杆粉丝群,都去某个网店买书,就可以让图书早点上新书排行榜。等于就获得了这个公域流量的免费广告位,获得了免费流量。
如何打通两个维护的设计,这也是我计划未来要去突破的,并不容易。
有人会问, 线上知识付费平台搞的读书活动有很多已经举步维艰,线下读书会倒是开了不少,但线下成本很高。以后这种线上读书活动是不是必须线上线下结合才能留住客户?
其实线下培训结合线上互动,会让线下培训建立的信任通过网络持续延伸,会不断链接出更多的机会。
这句话用流量池观点一看,就很简单:
对于你参加的线上读书活动,它是一个小的公域流量池;
你如果线上建群就得到一个线上私域流量池;
但是如何想筛选出核心粉丝群,就必须用导入线下活动进行筛选。
当然线下活动认识的新书友,也要导入线上群进行留存,等于放在私域流量池。未来这些人都要通过引入好的产品和服务,变成付费用户群,这才是好的架构设计。
但是线下见面的潜在用户价值,一般来说权重要远远大于线上潜在用户,因为:
一个人做一门网课或者做一次分享,不一定能看出他的水平高低,比较不用面对面。
但是线下一个人没有真材实料,一见面就很容易砸口碑。
在线上网课这样的知识付费产品泛滥的时候,人越来越愿意为有真才实学的人线下服务付费。
希望这一篇分享能对你运营粉丝有帮助。